从北京WTT大满贯赛座无虚席的赛场,到人潮涌动的中国网球公开赛;从黔东南“村BA”激烈角逐的篮球赛场,到吸引逾六万观众的“苏超”半决赛……体育如今不仅是竞技比拼,更是一把深度融合的“金钥匙”,助推“商圈经济”“乡村特产交易”“跨城文旅消费”等新场景的形成与发展。

财经视角:体育产业撬动万亿消费潜能

近年来体育消费迎来了发展和创新的重大机遇。今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释放体育消费潜力进一步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加速建立现代体育产业体系,提升体育消费水平,增强体育产业综合实力与国际竞争力。未来目标是到2030年,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体育企业和赛事,同时推动体育产业规模突破7万亿元。

刚刚过去的国庆假期,从南到北,各类体育赛事纷纷点燃了人们参与的热情。“为一场比赛,奔赴一座城”的新型旅游方式逐渐兴起,体育赛事从单纯的竞技舞台转型为消费拉动和城市经济推动的重要动力。

10月12日,全国和美乡村篮球大赛(“村BA”)总决赛在贵州台江县台盘村盛大开幕。台盘村的“村BA”不仅是一场篮球赛事,更成为展示地方农特产品、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广旅游资源的综合平台。村委会主任岑江龙表示,凭借民宿、餐饮等相关产业,大部分村民实现返乡就业,村民人均年收入从2022年的1.4万元增长到如今的2.4万元。

北京体育大学教授肖淑红总结,“融合消费”的关键在于创新价值。“村BA”通过将赛事与农特产品展销、非遗体验、旅游推广等深度融合,展现了1+1>2的效益,创造了全新的消费模式。

各地也在探索“体育+”的创新路径,结合自身资源优势打造独特发展模式。哈尔滨市便是通过“体育+商圈”进行尝试,将体质测试点设立在商圈,并通过测试奖励激发消费热情,形成了一条完整的健康测试与消费激励循环链。在山东日照,体育赛事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利器。今年上半年,日照举办各级别赛事70余场,直接经济效益达到2.42亿元,还带来6.86亿元综合收益,“赛事与旅游融合”的发展道路越走越宽。

同时,群众体育赛事也迎来热潮。“苏超”掀起的风潮推动“湘超”“渝超”“川超”“辽超”等群众足球赛事持续扩大规模。目前全国已有不少于10个省市开设城市联赛。然而,赛事运营和内容趋同的问题也逐步显现。肖淑红认为,避免这一问题的核心在于挖掘当地特有的文化和资源优势。“村BA”之所以能够成功,正因为其既有深厚的乡村文化,又具有特殊的篮球传统。

在体育消费不断升温的同时,如何从热门转向长期发展的稳定模式,成为打造长久影响力的关键问题。肖淑红指出,这一转型的核心在于四个方面:明确稳定的商业模式、构建完善的产业链条、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以及深度开发赛事的无形资产价值。

她认为,体育消费的本质并非简单的交易,而是一个价值共创的过程。企业通过优质内容吸引消费者,消费者则通过参与和热情助力产业升级与城市发展,二者构筑了双赢的互动生态。

财经视角:体育产业撬动万亿消费潜能

对于赛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经济司司长杨雪鸫提出,应深入发掘文化与体育赛事结合的潜力,加强中国特色体育赛事文创设计,开发手办及数字藏品,同时促进赛事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彰显“一场比赛,多日停留”的独特价值,进一步放大“票根经济”的衍生效益。